南曲【尾声】新论 —— 以《牡丹亭》为例
作者:张静怡(苏州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曲牌之一,【尾声】对于套数的完整和曲学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三句十二拍”的【尾声】范式已然在明代南曲场域中成为定格。大量涌现的【尾声】理论彰显着曲家对于【尾声】的理论思考与曲体自觉。然曲师在选词谱曲中常对不同宫调的【尾声】予以差异化处理,主要表现在调式、散板以及结音三个方面。南曲【尾声】无疑面临着曲家与曲师的抵牾,其实,二者在根本上指涉的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张力。以辩证的精神去探寻理论与实践的平衡,在戏曲音乐的视野格局中既可明晰传统理论范式,亦可丰富南曲【尾声】研究。
[关键词]【尾声】;《牡丹亭》;趋同;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