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宋石磊(博士,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摘要] 20世纪初期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以汉学家的文献考证为主。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汉学与艺术史的两大学派的对峙。20世纪50年代,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从汉学中剥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向一种风格学形式分析的解读。几年...[本期目录] 发表时间:2025-02-28
-
作者:郭林林(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编辑部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 桂林山水虽在唐代就得以发现并开始传播于岭外,然而其图像创作则相对较晚,而桂林山水的实景创作则直至清代才开始出现。清代嘉道年间,画人张宝、罗辰、张祥河在实地游览的基础上分别创作了桂林山水的...[本期目录] 发表时间:2025-02-28
-
作者:李晨辉(广西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副研究员)[摘要] 《宣和画谱》著录崔白作品时显示一定的分类意识,将具有相似题材、趣味和表现方式等的作品连续依次著录。其所录两件《竹石槐穿儿图》不在墨竹和传统院体设色作品之列,而与山水、雪竹(雪景)位置相近。槐穿儿当为禽鸟,即后世所谓槐串...[本期目录] 发表时间:2025-02-28
-
作者:夏心言(博士,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摘要] 日本江户时代是中国戏曲在日传播的高峰时期。京都书商芸香堂主与小说家畠中正盈合作,出版了李渔戏曲译作《唐土奇谈》。此书与李渔戏曲并无关联,实为一部伪书。它的作伪反映出商业包装与文化传播的两面性,一方面博采画集《无...[本期目录] 发表时间:2025-02-28
-
作者:刘子琦(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诸葛沂[摘要] “崇高”这一源自修辞学而拓展至美学领域的概念,因其内在蕴含一种难以精确描绘的独特性质,很难被确切界定或具象化为符号形象,然而,它往往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巧妙存在于艺术作品的深层结...[本期目录] 发表时间:2025-02-28
-
作者:何志国(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文平[摘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吴晋飞天是汉地最早的佛教飞天形象,根据姿态差异可分为曲体型、平直型及奔跑型。这三类飞天是在古印度巴尔胡特、桑奇大塔及秣菟罗飞天的基础上加上项光简化而成的。吴晋平直型飞天造型对...[本期目录] 发表时间:2025-02-28
-
作者:樊雪崧(博士,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摘要]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主室南壁中层东端故事画以往被定名为宾头卢度跋提长者姊、度恶牛缘故事画。通过将此故事画与相关经文的对照分析,可以判断其应是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的第一部分。东端起首画面的重新辨识,有助于判断沙弥守戒自杀故事...[本期目录] 发表时间:2025-02-28
-
作者:迪特·莫施(苏黎世艺术大学教授,批判理论研究所主任,德国美学学会前会长)著 孟凡君(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晓芳译[摘要] 算法理性所创造的“人工艺术”并不具有艺术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人工创造力”依赖于由形式关系和路径网...[本期目录] 发表时间:2025-02-28
-
作者:刘晋晋(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摘要] 暗色调主义的产生不是缘于神学或神秘学对黑暗的崇拜,而是画家对室内剧场舞台灯光效果的借鉴。19世纪早期,戏剧家、文学家建构出“戏剧性明暗对比”的概念。这一概念建立在语言的结构规则之上,与戏剧性或明暗对比本身的特征无关。当煤气灯...[本期目录] 发表时间:2025-02-28
-
作者:牛乐(博士,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于蓝[摘要] 西方艺术人类学学派的知识生产始终基于两种范式,即基于人类学立场的艺术研究和基于审美/艺术立场的人类学研究,二者的问题起点均为文化的差异性和知识的对立性。相较而言,中国艺术人类学秉持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本期目录] 发表时间:2025-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