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贾阿龙(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摘要]啵咧作为壮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经过广西音乐家、演奏家的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广西艺术学院侯道辉教授对啵咧做了进一步改良,使啵咧的制作工艺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原来在音准、音色、造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有...[01期]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徐言亭(博士,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摘要]秦文琛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大量泛音,是他运用陌生化理念对西方音乐的泛音和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易斯格勒”所做的在地化重构。这种音乐话语表述机制既不是直接搬用西方的多声部语言,也不是对传统的原型套用,而是回到自身熟悉的...[01期]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徐峥悦(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20级学生),蒋燮[摘要] 当下的潮汕地区“迎老爷”活动,无论是仪式进行的场域空间,还是仪式参与者的个体情感,抑或仪式中的音乐,都标示着其背后文化内涵的嬗变——由传统的宗族祭祀活动到极具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潮州大锣鼓表演在“迎老爷”仪式中所营...[01期]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李阳(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摘要]《审音鉴古录》中关于昆曲贴旦的身段记载,与后世舞台呈现相比,虽有细节、动作、表述习惯与称谓的不同,但以奠定后世昆曲表演的基型。贴旦的身段较之旦角其他家门有大开大合之处,在表演中把握精准与适度,是《审音鉴古录》在旁注中一...[01期]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张静怡(苏州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曲牌之一,【尾声】对于套数的完整和曲学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三句十二拍”的【尾声】范式已然在明代南曲场域中成为定格。大量涌现的【尾声】理论彰显着曲家对于【尾声】的理论思考与曲体自觉。然曲师在选词谱...[01期]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张志全(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摘要]抗战时期,民间戏曲班社云集于西南大后方。民间戏班既要进行商演以谋取生存,亦要为抗日救亡而进行义(公)演。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民间戏班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厉家班在内迁过程中,虽屡历险境,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各种抗战义演活动,...[01期] 发表时间:2024-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