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 磊(博士,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讲师)[摘要] 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图像内容的释读、艺术创造的形式与风格、图式的传承与演变、多层次与多角度的文化研究等,都属于中国古代美术史的研究范畴。学术分工既要求各学科发挥各自的优势,又需要加强合作。中国美术史的本体研究是读图,一即以读图为...[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1
-
作者:李 星(南京大学艺术学院 2020 级博士研究生)[摘要] 艺术史的研究范式最开始与同为人文学科的美学和社会学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三门学科借由相似的学院机制和知识追求而分享研究路径。艺术史在与其他学科的互动中,不断建构理论研究框架,将向内的、对艺术本质的研究与美学结合,将向外的、对...[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1
-
作者:李 莉(博士,武汉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摘要] 清代释奠乐县采用中和韶乐,其中革鼓为建鼓和搏拊。建鼓又称楹鼓、应鼓。曲阜阙里文庙在明清仍一直应用源自宋元的一些旧乐制,其中乐县主要体现为革鼓的多样性。足鼓,为四足小鼓,古籍中小鼓也称应鼓。搏拊在地方古制典籍中显示有古今两种...[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1
-
作者:张志峰(博士,济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摘要] 中晚唐时期,教坊四部乐之一的胡部,实即西凉乐。其渊源主要为龟兹乐,后经南北朝时期的不断中国化,与以鼓乐为主的龟兹乐拉开了距离,逐渐形成了以管弦为主的演奏风格,并在太常、教坊皆有演奏。在太常演出者,自开元时起,因与道调、法曲合奏,...[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1
-
作者:伊崇喆(上海大学文学院 2020 级博士研究生) 杨绪容[摘要] 臧懋循对《玉茗堂传奇》《昙花记》等五部当朝传奇名作进行改评,意欲为当朝传奇树立“当行”之标杆。他将“本色”纳入“当行”之范畴,大力标举以舞台表演为核心的“当行”论,力使音律“谐叶”、语言“稳称”、关目“紧凑”。...[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1
-
作者:聂 佳(浙江传媒学院电视艺术学院副教授)[摘要] 聆听是盲者认知世界的方式。盲者题材电影所塑造的声音景观体现了电影观念的听觉转向。盲者题材电影基于以声象形的听觉观念,从全景多维结构、听觉焦点建构与联觉参与三个层面建构起作品的听觉体系,缝合了影院空间与影片叙事时空之间的缝隙...[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1
-
作者:何亦扬(博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师)[摘要] 19世纪前半叶,一部分中产阶级开始涉足现代英国画派绘画收藏领域。鉴于彼时伦敦国家美术馆中大部分收藏仍为“老大师”绘画,一些大中产阶级收藏家如罗伯特·弗农希望将自己的收藏捐赠给伦敦国家美术馆,在期望获得更大个人声望的同...[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1
-
作者:马 悦(2021级博士研究生,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摘要] 丰子恺“西洋画中国画化”的观点基于他对中国画与西洋画关系的思考,这一问题实际上是中西文化之争在绘画艺术方面的表现。他提出这一观点并非为了说明中国画优于西洋画,而是从学理层面阐明西洋画与中国画的特点及在各自文化语境...[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1
-
作者:贺文彬(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摘要] 由于楷、行、草书的具体表现方式不同,篆隶笔法在傅山今体书中亦呈现出不同的表现方式,如在楷书中常将篆书偏旁楷化,行书中多加入隶书逆势及雁尾波挑形态,而草书则更多表现出浑圆厚劲的篆书用笔。傅山楷、行、草今体书中篆隶笔法的形成...[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1
-
作者:陆 阳(2020级博士研究生,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摘要] 1867年,高桥由一随遣清贸易使节团来华考察,留有《上海日志》《上海渡航图卷》等写生手稿。这批手稿呈现了19世纪中期中国苏、沪地区的人文风光,也是高桥由一美术交游的反映。在中国苏、沪地区的美术活动是其西洋画技法转型的起点...[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