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过刊浏览

过刊浏览

  • 作  者:赵  骥(博士,上海戏剧学院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摘要】中国戏曲对于话剧的持续影响力,是话剧史、戏曲史相关研究领域鲜少关注的话题。不仅如此,长期以来,不少话剧史学者还认为中国话剧是按其自身的发展轨迹成长起来的,与传统的戏曲之间保持着泾...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2-11-04
  • 作  者:苏国昌(河北省话剧院演艺有限公司) [ 摘要 ] 老生演员孙菊仙、谭鑫培、汪桂芬在京剧史上合称“后三鼎甲”。这不只是就其在演出市场中的地位而言,更是就孙、谭、汪的演唱风格在审美上构成的共时艺术参照关系而言的。随着谭鑫培的表演风格在 20 世纪初成为京剧老生审美的主流,孙、汪...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2-11-04
  • 作者:万新华(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摘要] 新见王时敏信札十通,多为以往文献资料所未载,内容涉及子孙仕业、人情酬酢、为官文化、鉴藏交游等,生动再现王时敏在明末清初里居生活的真实情况、心理变化等,是研究王时敏行迹的重要材料。[关键词] 王时敏;信札;子孙仕业;日常生活;艺文酬酢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2-09-15
  • 作者:张  园(女,博士,广西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摘要] 国内学者对“海德格尔与夏皮罗之争”的探讨多从方法论入手,站在各自学科进行衡量和判定,但宏观的解读并不利于阐明二者的分歧。只有从文本细读出发,聚焦海德格尔论及《鞋》这幅作品时的理论逻辑,继而循着夏皮罗对海德格尔的反驳、剖...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2-09-15
  • 作者:张  隽(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摘要] 董其昌的仿古方式与前人贴近原作的摹仿有着极大差别,其仿作大多与原作不相似,而且也几乎看不出摹仿的痕迹。董其昌在绘画上往往会精挑细选自己认可的画史范例加以模仿,为他自己所定下的正统脉系提供权威支持。董其昌的仿古作品大多体...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2-09-15
  • 作者:童兴强(博士研究生,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摘要]《簪花仕女图》的著录鉴藏在南宋以前及元明段的时代空白,为后世的鉴别带来许多疑点与争议。自1958年谢稚柳对作品年代提出异议起,学术界关于这一议题的争论至今不息。综合回视六十余年来关于此作的议论,新证据的提出带来新的视点,既更新...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2-09-15
  • 作者:朱  浒(博士,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侍  行[摘要] 汉代画像人物形象中常见山形冠。佩戴山形冠者可分为古代帝王、神仙、历史人物、祥瑞神兽等不同身份。山形冠为王权象征,或为通天冠上金博山的图像化表现。此类型冠冕为东汉明帝时期冠冕改革的结果,其造型来自蓬莱三神山与昆仑...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2-09-15
  • 作者:顾  平[摘要] 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观,强调人民在文学艺术创作中的主体地位,艺术表达要围绕人民展开,凸显艺术作品对人民性的表达。当然,我们创作的艺术作品也应该为人民所接受,并对其形成审美感染和思想启迪。[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文艺;人民性;文艺观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2-09-15
  • 作者:陈  平(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摘要] 半个世纪以来,西方艺术史学界对李格尔的兴趣一直未减,他的一些报刊文章近年也被翻译成英文以扩大传播。其中,《作为现代艺术之内容的心境》被认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虽然这是篇短文,却是李格尔成熟期艺术史方法论的一个缩写本与补充版,...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2-09-15
  • 作者:董占军(博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河北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摘要]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认识传统工艺美术的当代价值,积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工艺美术发展经验,探索我国工艺美术教育发展的实践路径,有助于促进工艺美术保护、传承及创造性转化与...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2-09-15
首页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尾页 共408条信息/共41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