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帆(博士,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摘要]目前,红白喜事展演已成为许多乡村最热闹、最具影响力的公共活动。一些民间职业团艺术组、歌舞队及特色戏班是该活动的主要组建者和演出者。他们结合村民需求、自身优势和市场情况,精心打造出极具娱乐性、多样性且自然随意的演出内容。村...[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9-03
-
作者:许馨(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员)[摘要]中国古代律学以三分损益法中“黄钟不能还原”的问题为动力不断发展。中国古代乐人实践群体和文人书写群体的分离,造成中国古代音乐研究理论和实践的相对独立。朱载堉“新法密率”的创制,既得益于古代学术和传统的积淀,又辩证地继承了既往乐、律研究...[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9-03
-
作者:李保江(哈尔滨音乐学院艺术学系 2022 级博士研究生) 李莉[摘要]清代官方金石图录典籍如《西清古鉴》《西清续鉴甲编》《西清续鉴乙编》等,以及私人著述如吴云编撰《两罍轩彝器图释》、端方辑录《陶斋吉金录》、李光庭辑录《吉金志存》等,收录有一定的铜鼓图像和文字史料。图像的整体形...[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9-03
-
作者:刘铁(博士,鞍山师范学院“一带一路”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教授)[摘要]清宫寿戏《兰殿呈祥》实由《升平雅奏》改编而来,其间还一度改名《尧天雅奏》。剧本至迟不晚于嘉庆时期出现,而后通过部分曲目的增减、曲辞和道白的调整,完成了从《升平雅奏》到《兰殿呈祥》的首次变身。道光后,剧本保...[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9-03
-
作者:孙红瑀(博士,济南大学文学院讲师)[摘要]学界一般视《药会图》《药性巧合记》为早期梆子腔的重要剧本,但据乾隆三十五年(1770 年)某堂刻本《药性巧合记》、道光十年(1830 年)抄本《药会图》,乾隆时并没有《药性巧合记》一剧,所谓乾隆三十五年本《药性巧合记》是后人伪作。该剧的渊源...[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9-03
-
作者:万新华(江苏省美术馆研究馆员)[摘要]《卢见曾晚年半身像》是一幅白描小影,莽莽古朴,为佚名画家所作,现于卢见曾逝世之后。卢见曾三子卢谟受赠后游历之际邀请其父生前文友题赞。面对卢见曾晚年“鹤貌苍颜”“雪霜姿”小像,众人联系像主生前身后为政治艺,引发无限感叹。题咏诉说卢见曾的理政为...[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6-19
-
作者:杨东谕(博士,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摘要]《浮玉山居图》至今仍留有若干悬而未解的问题,学界主流对《浮玉山居图》的画面内容与题跋的解读有误。考证“方天瑞”及方干晚年隐居处所得结论为:《浮玉山居图》是钱选主动创作的,而非为方天瑞定制的斋号图,其创作内容很可能来自方干的隐逸...[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6-19
-
作者:葛华灵(博士,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讲师)[摘要]《洪崖山房图》与王绂《湖山书屋图》在图式上具有关联,翰林官员所作同题诗文以“图诗卷”的形式表达明代官员的乡邑之思与颂世之音。明代早期政治文化语境中,官员定制思乡山水图体现了“忠孝一体”观念。“豫章十景”是胡俨作为中央文官精英对...[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6-19
-
作者:高登科(博士,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博士后)[摘要] 清代苏州版画中岁朝题材的盛行,既有皇家推动,也有民间氛围,如蔡卫源版《岁朝图·梅雪争春》和桃坞主人版《岁朝图》。百子题材苏州版画中多有孩童燃放爆竹的场景,应与“春雷百子”的观念有关。清代苏州版画繁盛期与乾隆时期使用“年画”概念的...[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6-19
-
作者:陈轩(博士,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摘要]作为藏品展示的载体,清宫多宝格与欧洲的珍奇柜分别代表了东西方在前工业化时代对于物质世界的探索与解读。二者之间存在着工艺上和设计观念上的交流与互通。多宝格在展示皇帝个人品味与世界观的同时,将清宫打造成一个充满诗意与幻象的空间。这从...[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