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过刊浏览>2024年

2024年

  • 作者:兰芳(博士,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摘要]20世纪初期海外汉画像研究以汉学家的收藏、著录为主。随着20世纪30年代,汉画像研究在现代学术视域下得到复兴,汉画像成为海外汉学家认识古代中国社会文化、历史与艺术的“形象史诗”。20世纪中叶,在艺术理论发展的背景下,海外汉画像研究走向...
    [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张廷波(博士,台州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学术副院长,艺术与科技研究院院长)[摘要] 《骷髅幻戏图》中“妇人乳婴”形象应不可能是宋代普通家庭妇人当街乳哺。该形象已成为宋代一种具有典型性与类型化的图式,其原型应为两宋高度职业化的乳母。宋代艺术史中的乳母形象明显有别于其他宋画中...
    [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王洪伟(博士,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艺术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摘要]“窑系”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陶瓷史学界创造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近年来,国内外陶瓷史学界对于“窑系”概念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细致梳理和深刻反思...
    [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赵新(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摘要]菲利普·格拉斯“肖像歌剧三部曲”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后现代技法与传统舞曲结合,构建“肖像歌剧”的共性音乐主题动机;解构歌剧情节与文本;反叙事的叙述。格拉斯歌剧中后现代主义音乐观的形成缘于他对现代主义音乐...
    [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张涛(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摘要] 仪式性语境的存在,赋予杂舞的底层以祭祀乐舞痕迹,使其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早期杂舞有着上古军事用乐和仪式用舞的传统,因而具有多样化特征。杂舞从民间上升为宫廷宴飨的轨迹表明,文人的创作、拟作影响了...
    [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贾阿龙(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摘要]啵咧作为壮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经过广西音乐家、演奏家的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广西艺术学院侯道辉教授对啵咧做了进一步改良,使啵咧的制作工艺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原来在音准、音色、造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有...
    [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徐言亭(博士,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摘要]秦文琛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大量泛音,是他运用陌生化理念对西方音乐的泛音和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易斯格勒”所做的在地化重构。这种音乐话语表述机制既不是直接搬用西方的多声部语言,也不是对传统的原型套用,而是回到自身熟悉的...
    [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徐峥悦(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20级学生),蒋燮[摘要] 当下的潮汕地区“迎老爷”活动,无论是仪式进行的场域空间,还是仪式参与者的个体情感,抑或仪式中的音乐,都标示着其背后文化内涵的嬗变——由传统的宗族祭祀活动到极具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潮州大锣鼓表演在“迎老爷”仪式中所营...
    [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李阳(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摘要]《审音鉴古录》中关于昆曲贴旦的身段记载,与后世舞台呈现相比,虽有细节、动作、表述习惯与称谓的不同,但以奠定后世昆曲表演的基型。贴旦的身段较之旦角其他家门有大开大合之处,在表演中把握精准与适度,是《审音鉴古录》在旁注中一...
    [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张静怡(苏州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曲牌之一,【尾声】对于套数的完整和曲学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三句十二拍”的【尾声】范式已然在明代南曲场域中成为定格。大量涌现的【尾声】理论彰显着曲家对于【尾声】的理论思考与曲体自觉。然曲师在选词谱...
    [2024年] 发表时间:2024-04-24
首页 2 3 4 5 6 7 8 9 10 尾页 共91条信息/共10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