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洪伟(博士,河南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院院长,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艺术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摘要]“窑系”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陶瓷史学界创造的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概念。近年来,国内外陶瓷史学界对于“窑系”概念的形成、发展进行了细致梳理和深刻反思...[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赵新(博士,广西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摘要]菲利普·格拉斯“肖像歌剧三部曲”的后现代主义风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后现代技法与传统舞曲结合,构建“肖像歌剧”的共性音乐主题动机;解构歌剧情节与文本;反叙事的叙述。格拉斯歌剧中后现代主义音乐观的形成缘于他对现代主义音乐...[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张涛(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宝鸡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摘要] 仪式性语境的存在,赋予杂舞的底层以祭祀乐舞痕迹,使其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早期杂舞有着上古军事用乐和仪式用舞的传统,因而具有多样化特征。杂舞从民间上升为宫廷宴飨的轨迹表明,文人的创作、拟作影响了...[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贾阿龙(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讲师)[摘要]啵咧作为壮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经过广西音乐家、演奏家的不断探索、改进和创新,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生。广西艺术学院侯道辉教授对啵咧做了进一步改良,使啵咧的制作工艺水平得到大幅提高,原来在音准、音色、造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有...[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徐言亭(博士,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摘要]秦文琛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大量泛音,是他运用陌生化理念对西方音乐的泛音和具有蒙古族民族特色的“易斯格勒”所做的在地化重构。这种音乐话语表述机制既不是直接搬用西方的多声部语言,也不是对传统的原型套用,而是回到自身熟悉的...[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徐峥悦(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2020级学生),蒋燮[摘要] 当下的潮汕地区“迎老爷”活动,无论是仪式进行的场域空间,还是仪式参与者的个体情感,抑或仪式中的音乐,都标示着其背后文化内涵的嬗变——由传统的宗族祭祀活动到极具地域色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潮州大锣鼓表演在“迎老爷”仪式中所营...[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李阳(博士,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摘要]《审音鉴古录》中关于昆曲贴旦的身段记载,与后世舞台呈现相比,虽有细节、动作、表述习惯与称谓的不同,但以奠定后世昆曲表演的基型。贴旦的身段较之旦角其他家门有大开大合之处,在表演中把握精准与适度,是《审音鉴古录》在旁注中一...[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张静怡(苏州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研究生)[摘要]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常用曲牌之一,【尾声】对于套数的完整和曲学的建构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三句十二拍”的【尾声】范式已然在明代南曲场域中成为定格。大量涌现的【尾声】理论彰显着曲家对于【尾声】的理论思考与曲体自觉。然曲师在选词谱...[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张志全(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摘要]抗战时期,民间戏曲班社云集于西南大后方。民间戏班既要进行商演以谋取生存,亦要为抗日救亡而进行义(公)演。如何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是民间戏班需要面对的重要命题。厉家班在内迁过程中,虽屡历险境,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各种抗战义演活动,...[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4-24
-
作者:黄宗贤(博士,四川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学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粟[摘要] 1978—1990年科学宣传图像将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理想与表征科学的视觉形象结合起来。在视觉形象的表现上,其传达出充满希望感的春天语义,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新时期科学研究的积极氛围。[关键词] 科学宣传图像...[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