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清穗(广西艺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 韦文翔[摘要]中国人是在纹身图腾或更古老的仪式中开始认识纹样的,之后在纺织品等二维平面中建立起纹样美学观。受到西方和日本等相关学术观念的影响,我国“纹样”的词义从19 世纪末开始不断发生变化, 纹样的美学观从二维向三维转变。如今的“纹样”词义...[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1-19
-
作者:邓兰(博士,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摘要]音乐教科书是革命传统进教材的重点载体,无论是其收入的音乐作品还是通过音乐展开的叙事,以及由此展开的育人实践,都具有审美浸润的本质,因此音乐教科书更倾向于诗性自觉的国家记忆塑造模式,并以革命题材音乐的经典呈现为主要路径。[关...[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1-19
-
作者:杨慧丽(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22 级博士研究生)[摘要]《琴操》作者有桓谭说、蔡邕说及孔衍说,历来多有争议。综合目录书记载及总集、类书中的《琴操》引文以及学界考证成果,可得出以下结论:桓谭未作过《琴操》,蔡邕、孔衍皆作过《琴操》,但先后亡佚,今读画斋本系统的《琴操》当为辑佚...[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1-19
-
作者:罗瑞霞(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 2018 级博士研究生)[摘要]“广乐”在《穆天子传》中出现八次,是周穆王巡行天下主要演奏的音乐。“广乐”真意,注家历来颇有歧见,两种主要的观点:广乐为六代四夷之乐;广乐为神仙之乐。细勘《穆天子传》中广乐八见的前后事迹,梳理穆王奏乐的经过与目的,...[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1-19
-
作者:赵骥(博士,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研究所研究员)[摘要]春柳社早期的演剧《生相怜》,过去囿于史料缺乏、解读错误、以讹传讹等原因,该剧名一直存在《生相怜》和《相生怜》两种无法统一的说法。根据多种文献、史述及当时日本报纸新闻,该剧剧名应为《生相怜》,欧阳予倩 1959 年重版之《自我演戏...[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1-19
-
作者:伊崇喆(上海大学文学院 2020 级博士研究生) 杨绪容[摘要]冯梦龙的曲学理论涉及创作、结构、搬演等诸多方面问题,不乏颇有创新意义的见解,不仅对当时曲坛的创作和表演有着重要影响,也影响了之后的戏曲批评,如其结构论实为李渔所倡“结构第一”的前驱。在思想内容上,他深受明代“心学”影...[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01-19
-
作者:张曼华(博士,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摘要] 《中国画理论》是俞剑华教授的珍贵遗著,是目前可知关于中国画范畴研究最早的学术著作。书中对中国画论中的理、心、性、意、思与想、灵与兴、形与神、气与韵、造化、自然、天、真、生意、逸、趣、雅、俗、骨、格、奇、巧、精...[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11-07
-
作者:吴若明(博士,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摘要] 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史女性主题的研究体现了在性别学研究影响下,不仅关注女性形象,而且对女性生活空间、人物身份、观看方式等角度展开综合探讨。中国艺术史中的女性形象不仅是简单再现了当时的仕女人物,而且是从特指到泛指的一种象征形象,在艺...[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11-07
-
作者:陈绘(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助理研究员)[摘要]在闵齐伋的《会真图》中,两条创作线索融合在一个画面中:一条是《西厢记》故事发展的线索,另一条是明代20多样时尚之物的线索。他将文字书籍的采编方法用于《会真图》版画图像的设计与创作中。《会真图》中繁多图像素材的采集与处理受到明代类书...[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11-07
-
作者:冯菡子(博士,韩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摘要]1943年关山月与赵望云、张振铎同行至敦煌,留有敦煌临稿82幅。此前学界认为这些临稿全部是由关山月直接选临自敦煌壁画。实际上其中4幅白描画稿并非直接临摹自敦煌壁画,而是选临自张大千敦煌临稿。关山月与张大千情谊深厚,他与张大...[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3-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