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周靖波(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摘要:余派艺术批评从初创期(1910年代后期)到完善期(1980年代中期),大约经历了60多年,贯穿着三种批评态度和两种路径。三种态度即把演员当艺术家的主观立场、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学术型的研究思路,两种路径即艺术鉴赏及将鉴赏上升到学术研究层面。余叔...[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5
-
作者:孔义龙(华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摘要:从音乐考古学的视角考察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文化传播会发现,以合浦为中心形成的,包括徐闻、日南在内的北部湾古港群一直发挥着我国周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作用。随着秦将岭南纳入中央集权管辖及其后南越王朝的发展,古番禺港(广州)也成为了海上...[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5
-
作者:艾志杰(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摘要:新世纪中国大陆青春电影在关系叙事上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这类电影通过爱情关系展示凝视的视觉快感以及泛娱乐化的机械复制;通过同性关系实现同性社会性欲望的差异表述,以三角结构演绎同性交际,以暧昧叙事书写同性恋情,以亲密纽带连接哥们情谊;通...[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5
-
作者:叶春(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摘要:南方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音乐传播从类型上看主要有礼乐、宗教音乐与民俗音乐三大类型,而且经历了由礼乐、宗教音乐过渡到民俗音乐的转变过程。无论传入或是传出,传播层面也经历了由社会上层向下层的转移。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播的音乐内容可以看出,我国...[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4-25
-
作者:宋石磊(博士,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摘要] 20世纪初期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以汉学家的文献考证为主。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汉学与艺术史的两大学派的对峙。20世纪50年代,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从汉学中剥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向一种风格学形式分析的解读。几年...[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郭林林(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编辑部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 桂林山水虽在唐代就得以发现并开始传播于岭外,然而其图像创作则相对较晚,而桂林山水的实景创作则直至清代才开始出现。清代嘉道年间,画人张宝、罗辰、张祥河在实地游览的基础上分别创作了桂林山水的...[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李晨辉(广西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副研究员)[摘要] 《宣和画谱》著录崔白作品时显示一定的分类意识,将具有相似题材、趣味和表现方式等的作品连续依次著录。其所录两件《竹石槐穿儿图》不在墨竹和传统院体设色作品之列,而与山水、雪竹(雪景)位置相近。槐穿儿当为禽鸟,即后世所谓槐串...[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夏心言(博士,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摘要] 日本江户时代是中国戏曲在日传播的高峰时期。京都书商芸香堂主与小说家畠中正盈合作,出版了李渔戏曲译作《唐土奇谈》。此书与李渔戏曲并无关联,实为一部伪书。它的作伪反映出商业包装与文化传播的两面性,一方面博采画集《无...[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刘子琦(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诸葛沂[摘要] “崇高”这一源自修辞学而拓展至美学领域的概念,因其内在蕴含一种难以精确描绘的独特性质,很难被确切界定或具象化为符号形象,然而,它往往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巧妙存在于艺术作品的深层结...[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何志国(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文平[摘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吴晋飞天是汉地最早的佛教飞天形象,根据姿态差异可分为曲体型、平直型及奔跑型。这三类飞天是在古印度巴尔胡特、桑奇大塔及秣菟罗飞天的基础上加上项光简化而成的。吴晋平直型飞天造型对...[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