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过刊浏览

过刊浏览

  • 作者:尹敏捷(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 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大众文化产物,电影院自进入中国以来,一方面被作为现代化实践空间,另一方面又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生发出新的样态。电影院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式,从早期茶楼、戏园的“寄居者”到独立单体影院,从会堂式影院...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赵骥(博士,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摘要] 《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的《戏剧号》,由汪优游、徐半梅编辑、主笔,涉及20世纪20年代戏剧协社、实验剧社、非职业化演剧、话剧表演对白、舞台布景技术、服饰道具、剧评、剧本等方面的...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周淑红(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讲师)[摘要] 在中国近代,报人群体影响着戏曲的发展演进。1902—1911年,维新派和革命派知识分子成为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报纸进行戏曲改良。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大批报人通过种种手段介入戏曲,如:创作剧本,作为票友登场,在报刊上发表剧评进...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覃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 《流浪地球》系列是中国当前最成功的硬科幻电影,可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流浪地球》系列与美国同题材影片《2001太空漫游》有着直接的互文关联。《流浪地球》系列对“流浪”故事框架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人类未来关系的...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尹敏捷(南京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 作为一种源自西方的大众文化产物,电影院自进入中国以来,一方面被作为现代化实践空间,另一方面又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生发出新的样态。电影院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空间形式,从早期茶楼、戏园的“寄居者”到独立单体影院,从会堂式影院...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宋石磊(博士,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研究员)[摘要] 20世纪初期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以汉学家的文献考证为主。20世纪40年代后期形成汉学与艺术史的两大学派的对峙。20世纪50年代,海外中国艺术研究从汉学中剥离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走向一种风格学形式分析的解读。几年...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郭林林(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学报》编辑部助理研究员,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 桂林山水虽在唐代就得以发现并开始传播于岭外,然而其图像创作则相对较晚,而桂林山水的实景创作则直至清代才开始出现。清代嘉道年间,画人张宝、罗辰、张祥河在实地游览的基础上分别创作了桂林山水的...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夏心言(博士,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摘要] 日本江户时代是中国戏曲在日传播的高峰时期。京都书商芸香堂主与小说家畠中正盈合作,出版了李渔戏曲译作《唐土奇谈》。此书与李渔戏曲并无关联,实为一部伪书。它的作伪反映出商业包装与文化传播的两面性,一方面博采画集《无...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李晨辉(广西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编辑,副研究员)[摘要] 《宣和画谱》著录崔白作品时显示一定的分类意识,将具有相似题材、趣味和表现方式等的作品连续依次著录。其所录两件《竹石槐穿儿图》不在墨竹和传统院体设色作品之列,而与山水、雪竹(雪景)位置相近。槐穿儿当为禽鸟,即后世所谓槐串...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刘子琦(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诸葛沂[摘要] “崇高”这一源自修辞学而拓展至美学领域的概念,因其内在蕴含一种难以精确描绘的独特性质,很难被确切界定或具象化为符号形象,然而,它往往以或隐或显的方式巧妙存在于艺术作品的深层结...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尾页 共442条信息/共45页 转到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