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何志国(南通大学艺术学院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李文平[摘要] 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现的吴晋飞天是汉地最早的佛教飞天形象,根据姿态差异可分为曲体型、平直型及奔跑型。这三类飞天是在古印度巴尔胡特、桑奇大塔及秣菟罗飞天的基础上加上项光简化而成的。吴晋平直型飞天造型对...[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樊雪崧(博士,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摘要]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主室南壁中层东端故事画以往被定名为宾头卢度跋提长者姊、度恶牛缘故事画。通过将此故事画与相关经文的对照分析,可以判断其应是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的第一部分。东端起首画面的重新辨识,有助于判断沙弥守戒自杀故事...[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迪特·莫施(苏黎世艺术大学教授,批判理论研究所主任,德国美学学会前会长)著 孟凡君(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晓芳译[摘要] 算法理性所创造的“人工艺术”并不具有艺术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人工创造力”依赖于由形式关系和路径网...[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刘晋晋(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摘要] 暗色调主义的产生不是缘于神学或神秘学对黑暗的崇拜,而是画家对室内剧场舞台灯光效果的借鉴。19世纪早期,戏剧家、文学家建构出“戏剧性明暗对比”的概念。这一概念建立在语言的结构规则之上,与戏剧性或明暗对比本身的特征无关。当煤气灯...[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牛乐(博士,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于蓝[摘要] 西方艺术人类学学派的知识生产始终基于两种范式,即基于人类学立场的艺术研究和基于审美/艺术立场的人类学研究,二者的问题起点均为文化的差异性和知识的对立性。相较而言,中国艺术人类学秉持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罗薇丽(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摘要] 侗族风雨桥的建造在材料选择和空间布局方面,展现出侗族人民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观念,力求实现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侗族风雨桥的精美雕刻与绚丽彩绘反映了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要实现侗族风雨桥生态审...[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杨民康(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摘要] 布朗弹唱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中国布朗族新兴民歌形式,尽管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比较短暂,但是它对传统民歌有较好的继承和发展,仍然拥有传统...[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王阳文(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摘要]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面具舞蹈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定和组织流程,包含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能,是典型的仪式舞蹈。对于无文字社会来说,仪式承担了族群历史记忆的主要方面,仪式中的身体实践是保持社会记忆的重要手段。仪式舞...[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19
-
作者:李倍雷(博士,西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摘要] 中国古老的天文学建构出中华宇宙观及礼仪制度,在文明的光耀中艺术由此起源。在科学认知与把握天地宇宙规律的基础上,远古人类社会的礼仪制度建立,即宇宙观的确立便是文明的产生。这也决定了中国艺术的起源,即艺术起源...[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12-30
-
作者:唐波(博士,四川师范大学艺术研究院副教授)[摘要]由于书画关系在中国美术史上极为重要,因此,“郑虔三绝”这则故事,常被后世美术史研究者所征引。但该故事中“书与画”的史实究竟如何,却一直未见具体研究。经考证,“郑虔三绝”中的“书绝”,很可能是被唐朝主流书坛抛弃,而在民间流行...[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4-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