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樊雪崧(博士,敦煌研究院美术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摘要]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主室南壁中层东端故事画以往被定名为宾头卢度跋提长者姊、度恶牛缘故事画。通过将此故事画与相关经文的对照分析,可以判断其应是沙弥守戒自杀故事画的第一部分。东端起首画面的重新辨识,有助于判断沙弥守戒自杀故事...[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迪特·莫施(苏黎世艺术大学教授,批判理论研究所主任,德国美学学会前会长)著 孟凡君(博士,吉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认知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高晓芳译[摘要] 算法理性所创造的“人工艺术”并不具有艺术固有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人工创造力”依赖于由形式关系和路径网...[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刘晋晋(博士,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摘要] 暗色调主义的产生不是缘于神学或神秘学对黑暗的崇拜,而是画家对室内剧场舞台灯光效果的借鉴。19世纪早期,戏剧家、文学家建构出“戏剧性明暗对比”的概念。这一概念建立在语言的结构规则之上,与戏剧性或明暗对比本身的特征无关。当煤气灯...[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牛乐(博士,西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李于蓝[摘要] 西方艺术人类学学派的知识生产始终基于两种范式,即基于人类学立场的艺术研究和基于审美/艺术立场的人类学研究,二者的问题起点均为文化的差异性和知识的对立性。相较而言,中国艺术人类学秉持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观...[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罗薇丽(广西艺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摘要] 侗族风雨桥的建造在材料选择和空间布局方面,展现出侗族人民顺应自然、崇尚自然的观念,力求实现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侗族风雨桥的精美雕刻与绚丽彩绘反映了侗族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要实现侗族风雨桥生态审...[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杨民康(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哈尔滨音乐学院特聘教授,云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摘要] 布朗弹唱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中国布朗族新兴民歌形式,尽管产生和形成的历史比较短暂,但是它对传统民歌有较好的继承和发展,仍然拥有传统...[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王阳文(博士,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摘要] 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面具舞蹈具有一定的时空规定和组织流程,包含了特殊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功能,是典型的仪式舞蹈。对于无文字社会来说,仪式承担了族群历史记忆的主要方面,仪式中的身体实践是保持社会记忆的重要手段。仪式舞...[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赵骥(博士,上海戏剧学院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摘要] 《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的《戏剧号》,由汪优游、徐半梅编辑、主笔,涉及20世纪20年代戏剧协社、实验剧社、非职业化演剧、话剧表演对白、舞台布景技术、服饰道具、剧评、剧本等方面的...[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周淑红(博士,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讲师)[摘要] 在中国近代,报人群体影响着戏曲的发展演进。1902—1911年,维新派和革命派知识分子成为报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利用报纸进行戏曲改良。辛亥革命之后,民国大批报人通过种种手段介入戏曲,如:创作剧本,作为票友登场,在报刊上发表剧评进...[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
-
作者:覃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摘要] 《流浪地球》系列是中国当前最成功的硬科幻电影,可称为中国科幻电影现代化、工业化进程的里程碑。《流浪地球》系列与美国同题材影片《2001太空漫游》有着直接的互文关联。《流浪地球》系列对“流浪”故事框架以及人工智能与人类、人类未来关系的...[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5-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