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 舒(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副主编)[ 摘要] 生活中并不陌生的标准意识,在中国民族乐器领域一直受限于学术观念的发展,直到近代才真正受到重视。中国乐器标准化问题的历史,先有以轻工业系统为主力的探索,后有音乐意义的回归与深入,到如今着眼前路,反...[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喻 波(博士,南昌工程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 摘要] 变奏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作曲家们运用变奏技法对原始材料进行变化的程度逐渐加大,变奏形式愈加多样,所形成的作品曲式结构和体裁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复调变奏作为变奏的一种形式,在保持复调织体的大...[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袁利军(博士,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副教授)[ 摘要] 关于勋伯格“无调性转型”这一重要音乐历史事件,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这一事件本身“非革新性”的挖掘,也就是强调无调性音乐对调性音乐的继承和延续。但实际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创作思维。生活在 19 世纪末的青...[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王兴昀(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 ]1935 年 8 月,被北平市政府驱逐出境的评剧名伶白玉霜来到上海演出。白玉霜以舞台上精湛的技艺和舞台下恬静的姿态,受到了上海观众的欢迎,带动了上海评剧演出的繁荣。她不但逐渐融入上海主流社会,而且受到戏剧家洪深和欧阳予倩的赏识。白玉霜...[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许 元(上海戏剧学院 电影学院讲师)[ 摘要] 1945— 1949 年,随着表演理论的进一步传播,大量电影演员自觉承担起“人格重建”的责任,他们一方面以“名演员”身份四处活动,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另一方面积极从事进步性创作,以人道主义和平民意识投身到民族表演艺术的探索之中。20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曾小凤(博士,中央美术学院 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 助理研究员)[摘要]“二徐之争”是20世纪中国美术史上最具典型意义的论争之一。从话语实践的层面来看,二徐之争”的意义及影响超越了事件本身。有关“惑”的声音一直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两种针锋相对的艺术立场之间...[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9-14
-
作者:占跃海(博士,中南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摘要]马奈的《奥林匹亚》所参考的图像材料中,《乌尔比诺的维纳斯》可能并非最重要的,提香的《达娜厄》与它之间的图式关系更值得关注。在达娜厄的故事中,金雨是宙斯的化身,代表了情欲力量,正逐渐聚集在女仆的布袋中。奥林匹亚的鲜花已经被送到...[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9-14
-
作者:张熙(博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助理研究员)[摘要]徐悲鸿在《历史画之困难》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其历史人物画的服饰由来,但对《九方皋》中抱臂仆役所戴外形特殊的帽子并无记载。这种下圆上尖的帽子应是源自中国传统戏曲中武丑的行头。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新旧剧之争”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界关于...[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9-14
-
作者:郑博文(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摘要]恽南田以对北宋徐崇嗣没骨法的想象为据,“独开生面”,创出极具个性的绘画新面貌。他既重视传统,又主张写自然之生意,有着深刻的画学自觉意识。其没骨花卉画,用笔秀润,设色清丽,画风灵动澄净,呈现出浓淡相宜的色彩特征,常以生动而微妙的色彩变化...[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9-14
-
作者:张皓(博士,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摘要]艺术本身就是传播思想观念的重要媒介,向大众传播意识形态、艺术家和个人的思想和情感。在大众传播媒介发展兴起之后,艺术不断与新的传播技术结合,积极拓展自身的表现形式和观念,进一步强化自身的传播力。空间幻象营造促使人们从整体的...[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