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 晓(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副研究员,)[摘要] 虽然良渚遗址祭坛的完整形象已经湮灭不存,但是通过一定的复原研究,仍然可以窥见当时祭坛建筑的基本形制为三层台阶的覆斗型建筑,并包括一定的附属建筑和山顶景观。通过对阳鸟祭坛图等良渚文化物质遗存的分析,可以复原部分祭坛之...[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孙晓霞(博士,中国艺术研究院 《艺术学研究》主编)[摘要] 作为美学史的边缘人物,17 世纪的弗朗西斯·培根为艺术理论打开了诸多门径。他在知识树架构中肯定想象力的独特存在价值,将诗歌与想象力连接一体;在知识的进阶程序中肯定感官认知的必要性,开掘感觉在人类理解力方面的意义;强调...[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潘万里(博士,广西艺术学院 人文学院讲师)[ 摘要] 20 世纪 30 年代,基于对摄影媒介自律性建构,现实主义摄影、民族志纪实摄影通过对创作题材的扩充,打破了画意摄影的创作惯例;现代主义摄影凭借着意想不到的视点、抽象而陌生化的感性结构,完成了视觉形式的创新和突破。摄影题材的扩...[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田 野(博士生,玛哈沙拉堪大学 音乐学院)[摘要] 彝族傩戏撮泰吉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因其古朴的演出方式和原始性的文化内涵,被称为“戏剧的活化石”。撮泰吉发展至今,在保留傩戏精华的同时吸收了本民族的其他文化艺术。撮泰吉中的舞蹈主要是铃铛舞和狮子舞。撮泰吉的表演除了舞蹈,还...[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王 鹤(博士,天津大学 建筑学院副教授)[摘要] 易县罗汉就艺术成就而言,堪为中国雕塑艺术之冠,近代流失海外,国内对其认识不全面且多谬误。这组罗汉像原来可能为十六尊,存世八尊,现藏于欧洲、美国、日本等地的博物馆。这批罗汉造像来自易县八罗汉山,为辽代作品,未知创作者,体现...[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高 舒(中国艺术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编辑部副主编)[ 摘要] 生活中并不陌生的标准意识,在中国民族乐器领域一直受限于学术观念的发展,直到近代才真正受到重视。中国乐器标准化问题的历史,先有以轻工业系统为主力的探索,后有音乐意义的回归与深入,到如今着眼前路,反...[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喻 波(博士,南昌工程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讲师)[ 摘要] 变奏是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音乐发展的过程中,作曲家们运用变奏技法对原始材料进行变化的程度逐渐加大,变奏形式愈加多样,所形成的作品曲式结构和体裁形式也越来越复杂。复调变奏作为变奏的一种形式,在保持复调织体的大...[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袁利军(博士,武汉音乐学院 音乐学系副教授)[ 摘要] 关于勋伯格“无调性转型”这一重要音乐历史事件,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对这一事件本身“非革新性”的挖掘,也就是强调无调性音乐对调性音乐的继承和延续。但实际上,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创作思维。生活在 19 世纪末的青...[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王兴昀(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摘要 ]1935 年 8 月,被北平市政府驱逐出境的评剧名伶白玉霜来到上海演出。白玉霜以舞台上精湛的技艺和舞台下恬静的姿态,受到了上海观众的欢迎,带动了上海评剧演出的繁荣。她不但逐渐融入上海主流社会,而且受到戏剧家洪深和欧阳予倩的赏识。白玉霜...[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
-
作者:许 元(上海戏剧学院 电影学院讲师)[ 摘要] 1945— 1949 年,随着表演理论的进一步传播,大量电影演员自觉承担起“人格重建”的责任,他们一方面以“名演员”身份四处活动,周旋于各种势力之间,另一方面积极从事进步性创作,以人道主义和平民意识投身到民族表演艺术的探索之中。20 ...[过刊浏览] 发表时间:2021-10-08